看破这几种人的伪装

有的人看起来老实,实际上却内心骄逸;有的人看起来像长者,实际上却心术不正;有的人外表看起来拘谨,心思也好像急躁,但他却能够通达事理;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坚韧,实际上却懈怠涣散;有的人表面看起来舒缓,内心却很强悍。所以识人看人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。

◇柔弱的人不一定值得托付

东晋的时候,大将军王敦死后,他的兄长王含心想自己已经没有了依靠,便打算投奔王舒。王含有个儿子叫王应,他却劝说王含去投奔王彬,王含听了大怒道:“我兄弟生前与王彬有交往吗?你以为到王彬那儿我能得到什么好处?”

王应答道:“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王彬的原因。王彬在强手如林时能够打出一片天地,这说明他不趋炎附势,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。现在,我们势弱,他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;而王舒向来都很保守,他怎么会收留我们呢?”

王含不听儿子的劝告,于是投靠了王舒。果然,正如王应所说,王舒没有收留他们,而是把他们父子沉没于江中。而王彬听说王应父子要来投靠,却悄悄地准备好船只,在江边等候,但始终都没有等到他们。后来,他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,并惨遭厄运,也只能感到遗憾了。

王舒是一个依附于强者的人,这样的人必然会欺侮弱者;王彬是一个能抑制强者的人,这样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。

弱者利用柔,能够博得人同情,这样在危难之时强者可能会救弱者。很少有弱者之柔受到伤害,这往往是弱者的一道护身符。

如果正者利用柔,那么正者更正,将被天下人敬佩。正者的柔,就是为人宽怀,不露锋芒,忍别人所不能忍。

奸者、邪者利用柔,这就是天下之大不幸了。他们往往欺上瞒下,无恶不作。见到比自己强的人他们就奴颜婢膝,阿谀奉承;见到比自己弱的人他们就盛气凌人,横行霸道。柔是他们用来掩盖丑恶嘴脸的一件工具,要蒙蔽别人的眼睛,让人看不到他们的阴险毒辣,而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,他们很可能会狠狠地戳你一刀。

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表面上总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,一般而言,他们与比他们强的人交往时大都会低声下气,赞美的言语是他们一贯运用的伎俩。因此,刚刚认识他们的时候,他们的恭维往往会让人感到不好意思,但时间长了,人们就会察觉到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一副阿谀的态度。当我们与外表平柔的人交往时,应该力戒松懈,要知道他们内心的意图,绝不能掉以轻心,以为此类人很可靠,会不负重托。

外表看起来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数都不是什么恶人邪徒。为什么要强调对他们要防范呢?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让我们感到安全时,混在其中的昧心者往往很容易偷袭得手。

◇夸夸其谈的人可能没有真本事

思想的外在表现就是言语,同时言语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主要、最常见的工具,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情与才能。但善辩不一定就是贤能的特征,那些夸夸其谈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绝非少有。

战国时期,赵王不听劝说,错信赵括,最终使自己遭遇大难,就是因为没有把口利与实才的关系搞好而自食恶果。秦国进攻赵国,受阻于长平(今山西高平市西北)。长平的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,他见秦军势力强大,硬拼是不行的,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,不与秦军正面交战。两军相持四个多月,秦军还是没有拿下长平。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,用离间的办法,让赵王怀疑廉颇。赵王中计,把廉颇调回,派赵括为大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。蔺相如闻之,力劝赵王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赵王不听。

赵括到长平后,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,主张与秦军正面交战。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取得几次小胜。赵括便得意忘形,派人到秦营下战书。这下正中白起的计谋。于是,白起分兵几路,形成对赵括属军的合围。第二天,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决战。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假装打输了。赵括志得意满,哪里知道这是敌人的诱敌之计。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的秦军,一直追到秦壁。秦军坚守不出,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秦壁,只得退兵。这时赵括突然得到消息——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,粮道已被秦军截断。秦军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。一连46天,赵军粮绝,士兵杀人相食,赵括只得突围。但白起早已严密部署,多次击退想突围的赵军。最后,赵括中箭身亡,赵军大乱,四十万人都被秦军杀戮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